2024年10月26日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 > 伏牛 > 正文

盟台夕照岁月长

来源: 发布日期:2024-09-10   打印
盟台夕照岁月长

 

秦赵会盟台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西涧河生态公园北侧,“盟台夕照”是著名的渑池古八景之一。

上大学时,一个内蒙的同学曾告诉我他第一次认识“渑池”这个地名,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才知道的,还有与之相关的“完壁归赵”“负荆请罪”“秦赵会盟”等成语典故。

 

唐代诗人胡曾在《咏史诗.渑池》中写道:日照荒城芳草新,相如曾此挫强秦。能令百二山河主,便作樽前击缶人。明代才子戴珙曾在《盟台夕照》中这样描述:赵去秦亡岁月长,盟台空自委斜阳。高堆影倒暮山紫,虚址光回秋草黄。归鸟争巢喧雉堞,牧童横笛下牛羊。英雄一代知何处,怀古令人空断肠。

 

踏着前人的脚步,在处暑时节,我再次探访了秦赵会盟台。

站在会盟台下,放眼望去,翠柏掩映的亭台沐浴在落日余晖里,透出一种宁静、厚重和深邃,秋风飒飒似乎在讲述着当年曾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剑拔弩张、惊心动魄的故事。

史载,秦赵会盟缘于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相互攻伐。公元前282至280年,秦国大将白起率军三年内三次攻打赵国,强大的秦国攻城略池、屡战屡胜,但赵国仍未俯首称臣。秦赵矛盾遂即聚升,两强争斗愈演愈烈。于是秦国派员出使赵国,提议两国在渑池相会,计划通过谈判等外交手段,实现在征战中未能达到之目的。

秦使者到达赵国后,赵惠文王因内心惧怕秦国不想答应赴会。但大将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都认为,若赵王不去,则显示赵国懦弱而胆怯。赵惠文王权衡利弊后,决定让足智多谋的蔺相如随行前往渑池会盟,国内则由廉颇辅佐太子守邯郸。廉颇在赵王临行时说:“若大王一月内不还,臣请立太子继位,以绝秦望。”赵王叮嘱廉颇要相机而行,并挑选军中精锐在边境驻扎接应,以防不测。

《史记》记载,公元前279年,秦昭襄王、赵惠文王在渑池西河之外会盟。据说秦军当时扎寨于今渑池县果园乡的秦寨,赵军扎寨于今渑池县城东北的苏村和驻师坡,秦王和赵王则分别居于今渑池县陈村乡的朱城村和朱城寨。秦王住西城,赵王住赵城,两地相距约一华里,后人曾将其合称为俱利城(今渑池县陈村乡朱城村)。

今年81岁的朱城村胡拴群老人,精神矍铄、走路带风、声如洪钟。他说:“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讲过历史上秦王和赵王在此会盟的故事,朱城原本不叫朱城,传说古时候这里曾经是战场,因死伤将士太多、血流成河把土地都染成了朱红色,后来改名为‘朱城’。”距离村委会西约800米有个叫“上西沟”的地方,他说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,上世纪50年代这个沟里还有一条小河,有一年暴雨过后河水突涨,许多锈迹斑斑的箭头被冲刷到岸边,他还捡了满满一衣服口袋,现在的“上西沟”早已被泥土淤平。

 

胡拴群老人还带我去看了位于连霍高速公路朱城大桥南面的一块“聋地”。这块地位于朱城村的南面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“朱城村东遗址”碑东约100米处。胡拴群说:“听村里的长辈们说过,古代这里曾经是渑池城所在地,大概位置是在朱城村东南、水磨村偏西的地方。据说这里是当年县廷(县衙)南面的“囹圄”之地,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监狱,这块地为什么称之为“聋地”,是因为人在这个监狱的围墙外面大声吆喝说话里面是听不到的。上世纪50年代村里整坪土地时,还挖到有石条地基、石碑和上面刻有字的秦砖。”

史载,当年秦王与赵王的会盟现场危机四伏、气氛肃杀。在会盟的宴会上酒过三巡后,秦王胁迫赵王鼓瑟,并令史官记入秦史,以此嘲弄赵王。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智勇双全、正气凛然,强请秦王现场击缶,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,为赵国挽回了尊严。秦国官员又勒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,蔺相如唇枪舌剑、针锋相对,要求秦国献都城咸阳做赵王寿礼。经过一翻外交博弈,秦赵两国最终化干戈为玉帛,和谈订盟。双方为了表达诚意,在会盟处挖一大坑,随行士兵将兵器置于坑中,并捧土掩埋成丘,被后人称为“秦赵会盟台”。

秦赵会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真实故事,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把当年的“渑池之会”描写得活灵活现。这次秦赵渑池会盟,虽无刀兵相见,但觥筹交错之间的唇枪舌剑丝毫不亚于一场恶战。一纸盟约终究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40多年后,秦国再次举兵攻伐,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先后灭亡。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称帝,史称“秦始皇”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。

此后,秦赵会盟台几经迁移、历尽沧桑、饱受峥嵘岁月的洗礼。据《渑池县志》记载,明万历二十四年(公元1596年),知县王之都建亭于台上,镌石纪事,崇祯末年,碑亭毁于战火。清嘉庆十三年(公元1808年),知县甘扬声重建碑亭,后又遭损毁。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卫立煌和著名学者章士钊等倡议重修,历时四年落成。文革期间,护台基石和四面台阶被全部拆除,唯有台顶石碑残存。

现在的秦赵会盟台下东侧入口处,矗立有一圭形碑塔,碑高约1.5米,碑体轻微剥蚀淡褪,已安装了玻璃罩进行保护。碑的正面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家、书法家寇遐撰写的隶书“古秦赵会盟台”六个大字。虽历经八十多年风吹雨淋,碑的背面文字依稀可辨,细看有“相如于斯时也,不为利诱,不为威屈,折冲樽俎,以保疆邑,其智勇兼备,忠诚为国,诚足馨香百世”等语,言辞谦敬、称颂有加。

秦赵会盟台东西两侧各砌有52级石阶,拾级而上,土丘周边柏树苍翠,肃穆清雅。及台顶,台面约二十平方,台上碑亭为双层八角挑檐尖顶式仿古建筑,金黄色琉璃瓦覆盖,檐角飞翘。亭中朱红色立柱,四周有汉白玉围栏,栏板上浮雕秦赵君王对座会谈图案和战国人物故事多幅,其或饮宴歌舞、车马仪仗、出征交战、农业耕作等场景题材,刻画生动,惟妙惟肖。亭内正中竖一方柱体石碑,高约2米,碑的东南北三面分别刻着著名书法家舒同、楚图南、萧劳书写的“古秦赵会盟台”六个题字。碑的西面刻有渑池县人民政府1986年3月的《重修古秦赵会盟台碑记》。

夕阳西下,霞光满天,盟台高耸,倒影修长,我仿佛听到了他正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。历史是最好的老师、最好的教科书。文物是历史的见证,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。秦赵会盟台是历史文化遗产,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,是古城渑池影响力的重要名片。作为炎黄子孙、仰韶儿女,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,传承好历史根脉,是我们的使命担当,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。(梁小卫)


( 编辑:sbh )